机构新闻


使命驱动的美好组织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1-09   浏览次数:

近些年,以使命为驱动的组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的人生等理念逐渐流行。从个体人的角度看,经济收益将不再是人们选择工作、职业、事业唯一的重要考量,自我表达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潜在刚需。


什么样的组织才是更能满足这些潜在刚需的“美好组织”呢?我觉得有几个点:事情有意义,组织有信仰;成员有自由,机制能自洽;经济可持续,社会不受损


这几点对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同样适用,只不过两类性质的组织走的路径不同。如果将使命驱动和利益驱动画成一个频谱,公益组织是从使命驱动的极点往中间走,向商业组织学管理、向企业学经营,引进绩效管理和KPI考核,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是近些年公益领域常见的话语和实践。商业组织则是从利益驱动的极点往中间走。使命愿景价值观、文化驱动、价值共享、社会责任、商业就是最大的公益等理念,正越来越被商业机构所接受和践行。


这个从两极向中间移动的趋势是好的。任何一个美好的、有生命力的组织都不可能是单一向度的。从组织的视角看,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的分野,逐渐要让位于美好组织和不那么美好组织的分别。


我过去的经验主要在非营利领域,深度接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公益组织,就以公益组织为蓝本说说“美好组织”可能的样子。一方面可以提醒公益组织在升级和变革自身的组织时要识别和把握住自身的天赋优势,在此基础上补不足。另一方面也希望公益组织“使命驱动”的实践能够给更多往“使命驱动”的路上前行的商业组织一些启发,毕竟商业组织影响着更为广泛的人群。


事情有意义&组织有信仰

被事情本身激励是最好的激励。大多数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的激励来自于此。这是公益组织的优势所在。无论是保护环境、救助儿童、陪伴临终老人,都能多少找到更高价值的连结。即便是做行政财务等支持性工作也可以间接找到一种与“伟大”发生点关系的意义感。


事情的意义又与组织的信仰密不可分,甚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里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个组织及组织内的成员所共同相信的东西。实际上,正是这种信仰、这种相信赋予了事情意义。



比如:知名演员袁立女士成立的上海袁立基金会专注于帮助尘肺病农民。这些尘肺病人即便接受了医疗救助还是会死去,而且死去的过程未见得能减轻多少痛苦。结果没什么不同。估计在大多数人看来,对这些尘肺病人的救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是袁立基金会信奉“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认为在这些尘肺病人的生命过程中曾有人向他们传递了关心和爱,建立起过充满爱的关系,这个生命就不一样。这种对生命关怀的重视,对过程价值的珍视被视为意义本身。


事情的意义和组织的信仰,将搬砖和盖教堂区别开来。它不只是公益组织才有。商业保险的推销员看到了保险对于人生保障的意义。食品公司的员工看到通过食品使人们更加健康的意义。这些都将赋予组织以及组织中的个人以更加美好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结。


当然,不同组织创造的意义可以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比如:有的公益组织非常强调结果导向,强调数据说话,强调效率,强调规模,强调不要从自己的信念出发而要从结果出发,这也为公益生态注入了活力。每个组织创造和活出自己的意义,从自己的角度做出一点贡献。加在一起世界就充满了多元的选择,更加繁荣和平衡。


成员有自由&机制能自洽

公益组织管理的是最自由的成员,因为很多公益组织核心的人力资源是义工、志愿者。这些义工、志愿者不拿工资,可以随时选择离开。但一些优秀的公益组织却把这些“自由人”紧紧凝聚起来。


十方缘是一家以陪伴临终老人为使命的组织,全职授薪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位,但在全国有187个工作小组上万的义工服务10万的老人。女童保护致力于做儿童的防性侵教育,全职6人,但在全国拥有7000多人的志愿讲师,服务31个省市的孩子。慈济基金会在全球大概一百个国家、地区开展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等各种不同的活动,志工超过两百万人。


因为成员有自由,就必须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最大程度的激发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尚没有标准答案、不仅出力还要走心的事情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说自由是第一生产力一点也不过分。



但自由不是任意妄为,要有机制与其相配。比如,十方缘在组织机制上就创作出了“价值观连锁+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只要/只有认同十方缘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承诺双免,遵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才可以接受十方缘的培训和其他支持从而为临终老人服务。女童保护的志愿讲师在上岗之前要完成所有知识点的纸质和视频资料的学习,通过者还要做现场试讲,试讲得分90以上才能够走上讲台面向孩子。


慈济采用以信念为核心的圆形组织,人人平等,以信念创造,鼓励在地启动,不用事事都要向上级汇报。但必须遵守共责德治的原则,不能随便做。在圆形组织中,议题讨论时,采用基于平等观的“共识民主制”,充分发表意见;在未能获致决议时,采用“德行家长制”,由思想见解高远、修行品德具备的人来诠释、统领;任务执行时,则采用 “角色(专业)家长制”,尊重专业分工,让专业来发展做事能力。从讨论,到决议,到执行,每一个人都参与,每一个人都受到尊重,每一个人都有其贡献。共同承担责任,消弭组织中垂直阶层与平行分工的壁垒。圆形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是领导人,每一个人都是被领导者。越资深的人是越去成就人的,而不是指挥人。


越是自由、越是平行的组织越要依靠信念和使命,依靠原则,以及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和每个人的身体力行。


经济可持续&社会不受损

虽然强调了很多信念、意义、使命、自由,但是经济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一个美好组织是可以让组织有持续的资金,并要保证组织内成员的物质生活。这一点主要是写给公益组织的。


但是经济价值绝不是一个组织的价值的唯一衡量,前面说到十方缘、女童保护他们的年资金规模都只有几百万,但是他们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巨大却 难以衡量的。相反,有一些组织虽然有很大的经济流量,但消耗了很多社会资本,对社会造成了伤害。前些天,水滴筹爆出了新闻,为了冲业绩,号称“志愿者”的员工在医院扫楼,不区分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让其注册水滴筹,通过水滴筹来筹款。这种方式伤害了社会信任,使很多人不愿意再给出自己的善心。


所以,一个美好组织要平衡经济可持续和对社会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我们也观察到,水滴筹也在做一些整改动作,我们希望它能够更好地保护社会信任。



如何建立这样的美好组织

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每个组织的渊源和情境都不同。我觉得没有什么捷径,这需要创始人和组织核心成员的思想境界和思想领导力,构建出激励人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信念体系。需要通过具体的事情/任务的选择与协同,以及结果的达成来检验。需要通过对人的能力及价值观的识别、发展与赋能,体现在实际的组织运作中。并将其中的精髓逐渐沉淀为机制流程,沉淀为文化不断巩固和更新。逐渐形成“共同的理念、普遍的行为、自洽的组织机制”,使组织和组织成员从“能朦胧的做出来”到“能清楚写/说出来”再到“能有意识的做出来”,实现到“美好组织”的进化。


在这个过程中,心中抱持对美好组织的向往,脑中有构建美好组织的路标,手中有建设美好组织的方法论和工具,会让我们走的平和、愉快些。而美好组织和幸福生活一样,只能不断逼近,难以一直拥有,而是一直在路上。